一边,公司外部、内部的人在耳边鼓吹精益多好多好,让人感觉不做精益就要落伍了。
一边,精益开始以后,其原则、方式、工具在企业里推广后看不到实际效果,做下去除了瞎折腾一通外,基本没有什么业绩体现在财报上。
这让人纠结:到底是精益错了,还是实施精益的人错了?
说实施的人错了,大家都是照着精益方法来的、接受了精益管理咨询公司的辅导的,哪里错了?
说精益错了,那些优秀企业学精益怎么变得那么好?
两边观点都在证明自己的时候,你发现这事没法证明,因为证明它的代价极高:要把公司拿来转型做实验,并且失败了也不容易正确地归因。立场不同的人都会把败因推到对方。一方会说实施人没有坚决执行精益模式,实施人会说精益理念在本行业内不适合。
在我们看来,精益无疑是正确的理念,也可以说是种信仰。和很多信仰一样,你信,它就是对的,你不信,就是不适用的、错的。因为在你不信的时候,精益转型一定是僵化的、形式的,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,然后这不好的结果会进一步强化你不信精益的认知,恶性循环几次,精益就失败了。
这最普遍的精益困局就是这样形成的:
想做精益-->生搬硬套精益理论-->工厂现场做了点皮毛-->精益改善没有效果-->对精益更没信心-->精益失败。
其实,精益正确性只是在原则层面,在操作层面,它是有很多预设的实施条件的,僵化地照搬丰田汽车的原版模式, 结果必定是:要么公司死了,要么精益死了。
所以,要做好精益,关键是能否识别判断精益在丰田成功的因素和条件,并且分析思考哪些是可以在企业可以用,哪些用不了,用不了该怎么变。
道理很简单,和现在的汽车行业类似,如果不做精益,肯定无法生存,但做了也不能保证生存,因为已经有太多的公司精益做得很好,大家都“精益”了,你才起步做精益也无法保证生存。
文章来自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